直通世界名校:南安普顿大学音乐教授来校授课,10名学子获录取资格

时间:2025/9/25   来源:南京传媒学院国际班

  英国南安普顿大学音乐学院Drew Hamilton教授受邀为我校国际学院音乐专业学子带来为期两周的"多维音乐表达与技术融合"创意音乐课程。课程围绕创意音乐制作、电影作曲、批判性听力及空间化声音现场表演四大核心模块,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沉浸式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与国际接轨的专业提升平台。

  在密集的互动教学中,Drew教授不仅系统讲授南安普顿大学的前沿音乐理念,更针对每位学生的作品进行深度优化指导。从民族音乐元素的混音处理到影视配乐的叙事结构完善,这种零距离的专家指导使学生的作品在专业性和创新性上进步明显,为申请南安普顿大学等国际顶尖音乐院校打造了极具竞争力的作品集。

  本次课程还特别为学生开辟了南安普顿大学专属面试通道,优秀学子获得优先录取资格。


跨界融合:打破传统音乐创作边界

  Drew教授以“音乐是流动的建筑”为核心理念,引导学生突破传统创作框架。在创意音乐制作模块中,学生们将生活中的声音——如雨滴声、地铁轰鸣声——转化为节奏与和声,赋予作品独特的叙事性与生活气息。这种跨界融合让学生们意识到,音乐素材无处不在,关键在于如何发现和运用。

  电影作曲模块则通过逐帧分析经典影片,帮助学生掌握音画同步的技巧。学生在火山爆发片段的配乐实践中,精准匹配画面情绪,深刻体会到“音乐作为隐性叙事力量”的重要性。Drew教授现场演示的无声短片配乐流程,更让学生们直观理解了音乐如何增强影视作品的沉浸感。


技术赋能:精准打磨声音细节

  工作坊中,Drew教授通过“问题导向式”教学,指导学生解决技术难题。学生陈思源的作品《北狼霄》经过混响、相位和人性化力度调整后,马头琴的空间感与中国鼓的浑厚感显著提升;闻硕楠的吉他扫弦通过单声道优化与和声双声道处理,旋律层次更加丰富。教授强调:“每种乐器都应有自己的‘声音坐标’,技术是实现艺术表达的工具。”


批判思维与空间探索:重塑音乐认知

  批判性听力模块通过对比不同版本的经典作品,培养学生解构音乐的能力。学生李语嫣在教授鼓励下大胆尝试冲突性和弦,意外创造出戏剧性效果:“这次经历让我学会用开放心态面对创作。”

  空间化声音表演模块则借助多声道系统,让学生体验声音的立体维度。作品《弦(The Strings)》通过调整弦乐声部的声相与混响参数,实现了从平面到三维声场的跨越。学生薛奥杰表示:“站在声场中央时,我才真正理解了‘声音建筑’的深意。”


专属面试:优秀学生获得录取资格

  本次课程特别设置了南安普顿大学专属面试环节,为表现优异的学生提供了直接向南安普顿大学展示音乐才华的宝贵机会。在面试过程中,学生们通过作品展示和专业问答三个环节,全方位展现了自己的音乐素养和创作能力。最终,23级音乐专业十位参与面试学生全部拿到录取offer。

成果与展望:从技术到情感的升华

  两周的课程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更推动了创作思维的转变——从追求“技术完美”转向注重“情感表达”,从“遵循理论”迈向“跨界创新”。学生们在结课作品中融入民族元素与现代技术,展现了多元化的艺术视角。